章炎麟教授团队在大气含碳气溶胶研究方面获得进展
我国正面临着由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同生物质燃烧活动相叠加所导致的大气含碳气溶胶污染问题。自本世纪初以来,以上海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率先垂范,实施了包括煤改天然气,汽车油品升级,烟气脱硫除尘等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上海大气含碳气溶胶的污染治理效果如何?对全国其他地区或城市的治霾有何借鉴意义?这些问题亟待得到科学回答。
近日,我校大气环境中心章炎麟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对上海城市大气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气溶胶的长时间和高分辨率在线连续监测,结合历史时期的离线膜采样结果及其它代用数据(主要包括卫星遥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近地表二氧化硫浓度监测资料),揭示了上海地区的含碳气溶胶浓度尽管在2013-2014年受到短期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而大幅上升,但长期来看,得益于能源结构优化和重点污染源减排,污染水平以2006年为拐点整体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有机碳和元素碳气溶胶的演化规律和来源特征的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上海大气含碳气溶胶浓度受本地排放与外来传输双重影响,尤以有机碳气溶胶更为明显,在长江中下游形成一个稳定的污染输送条带。研究团队进而提出,在中东部颗粒物污染形势仍然严峻的情况下,含碳气溶胶作为PM2.5的主要组分,未来一方面要继续严格控制城市化石能源的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要与周边区域协同治理包括生物质燃烧在内的污染排放,从而最终实现PM2.5的污染治理。
图 6. 上海大气OC和EC浓度的在线监测及其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化特征。
该研究成果以“Assessment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Shanghai, China – Part 1: longterm evolution,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meteorological effects”为题发表于大气科学类权威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大气环境中心青年教师常运华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获得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面上项目资助和南信大人才启动资金的资助。研究团队后续将深入探究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和形成机制,相关成果将以姊妹篇的形式发表。
同位素大气化学研究组自2015年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在EST,ACP,JGR,EP等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了一批重要的原创性成果( www.atmosgeochem.com)。